• 离子液烧结烟气脱硫制酸获应用
  • 更新时间:2013-08-21;信息类型:工业应用>成功案例
  • 投资9094万元的烧结机脱硫设施建设项目于2008年4月开工,该工程最大亮点采用“离子液循环吸收法脱除和回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技术”,建成后烟气处理量在550000Nm3/h,最大可能每减排二氧化硫21200吨,可每年最大增产硫酸32000吨,可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 链接地址:http://www.ionike.com/research/2014-04-27/252.html
  • 万吨级甲醇制DMM3-8装置投产
  • 更新时间:2013-08-19;信息类型:工业应用>成功案例
  • 8月15日从山东(菏泽)辰信新能源公司了解到,我国自主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套万吨级DMM3-8(聚甲氧基二甲醚)装置,7月26日在该公司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后,一直连续平稳运行,DMM3-8的选择性接近50%。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DMM3-8生产技术,也标志着我国甲醇下游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为化解甲醇过剩产能开辟了新的途径。
  • 链接地址:http://www.ionike.com/research/2014-04-27/258.html
  • 离子液体型吸收式制冷系统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 更新时间:2013-07-26;信息类型:国内研究进展
  • 工程热物理所科研人员从数量繁多的离子液体中筛选出了理论循环性能优良、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离子液体工质对—— [mmim]DMP/CH3OH,设计并研制了首台12kW [mmim]DMP/CH3OH吸收式试验样机。研究表明,[mmim]DMP/CH3OH工质对的各项技术指标可以与溴化锂溶液-水媲美,优于国际上已 发现的各种离子液体型工质对。相关工作已引起国内外同行重视,发表相关SCI论文2篇,并受邀编写国际英文专著。
  • 链接地址:http://www.ionike.com/research/2014-04-24/153.html
  • 中科院过程所开发PET降解技术
  • 更新时间:2013-06-18;信息类型:国内研究进展
  • 中化新网讯 日前,废旧高分子产品回收利用技术与示范中期检查会在天津召开。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离子液体清洁过程与节能创新团队吕兴梅研究员汇报了废旧PET聚酯绿色降解与保级再利用技术课题的研究进展。
  • 链接地址:http://www.ionike.com/research/2014-04-27/261.html
  • 电工所多孔石墨烯宏量制备取得进展
  • 更新时间:2013-06-09;信息类型:国际研究进展
  • 由英国科学家安德烈·杰姆和克斯特亚·诺沃消洛夫等人于2004年制备出的石墨烯,因优异的导电性和巨大的理论比表面积,在电化学储能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π-π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石墨烯容易自团聚形成石墨结构。因此,石墨烯的宏量制备和结构调控仍是研究的难题。
  • 链接地址:http://www.ionike.com/research/2014-04-27/263.html
  • 化学所利用离子液体包CO2型乳液制备大孔-介孔聚合物材料
  • 更新时间:2013-03-04;信息类型:国内研究进展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化学所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双亲分子/离子液体体系相行为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形成了稳定良好的离子液体包CO2型乳液。这种新型乳液体系用于聚合反应有很多优点。例如,内相模板剂(CO2相)可以通过卸压完全去除、乳液适用范围广、环境友好等。在该乳液中制备了具有大孔-介孔结构的聚合物材料,孔隙率达84%以上,而且大孔和介孔的尺寸可通过CO2压力进行有效的调控。以这种多孔聚合物为载体的纳米Pd催化剂,对苯乙烯加氢反应和Suzuki偶联反应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该工作发表在近期的《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1792-1795),并被选为“Hot Paper”。
  • 链接地址:http://www.ionike.com/research/2014-04-24/151.html
  • “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聚甲氧基二甲醚”技术通过鉴定
  • 更新时间:2013-01-14;信息类型:国内研究进展
  • 2012年12月31日,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主持,邀请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完成的 “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聚甲氧基二甲醚”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疑、讨论后,一致同意通过技术成果鉴定。
  • 链接地址:http://www.ionike.com/research/2014-04-22/106.html